发展中俄关系是叶利钦一生亮点

来源: 作者:刘晓亮 2007年04月25 日期:2009-03-29

原题:《选对普京、发展中俄关系是叶氏一生亮点》

4月23日,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逝世,结束了他极富传奇和有争议的一生。对中国来说,叶利钦是老朋友,他为中俄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叶利钦1991年6月12日经过全民选举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又于12月成功迫使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使整个国际社会为之发生剧烈震动。叶利钦的行事风格非常果敢、强悍,这也使其在内政外交方面的大量活动饱受争议。内政且不论,在外交上,1999年4月,科索沃危机正处高潮,叶利钦向克林顿抛出话: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大麻烦的话,俄罗斯将向美国“发送导弹”。敢对美国发出如此强硬的言论,是需要勇气的,当时的叶利钦就这样做了。 强悍不一定意味着鲁莽,在处理中俄两国关系问题上,叶利钦显得特别果敢,也非常细致。叶氏执政初期,为了迅速恢复俄罗斯经济,曾经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他很快便认识到,这种追随西方的做法只是一厢情愿,一心投向西方怀抱的俄罗斯并没有得到西方的真心接纳和帮助。叶利钦随后便选择了全方位外交,开始重视与亚太国家特别是亚太邻国的关系,并于1992年年底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本次访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两国关系已经冲破意识形态束缚,真正实现了国家间的平等交往,同时也预示中俄携手,打破了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建立“一极世界”的美梦。 有人把叶利钦执政的8年比作自中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蜜月期”,这种观点毫不为过。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段时期两国领导人的来往情况: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的时间:1992年12月、1996年4月、1997年4月、1997年11月、1999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的时间:1994年9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11月、1999年8月(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会晤)。8年之内10次互访性会晤,中俄两国领导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如此之频繁,足以说明这一阶段中俄关系处于历史发展中的黄金时期。

叶利钦执政时期中俄关系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两国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保持各个级别、各种渠道的经常性对话,并确定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热线联系;切实展开两国边界问题的磋商,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解决边界问题过程中形成1996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并于2001年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两国还在能源、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以后,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普京继承了叶利钦的行事风格,而且以一种更加沉稳的方式,继续推动中俄关系向前发展。普京上台后的7年多时间里,分别在不同场合与中国国家主席进行了14次会晤,两国领导人就反恐、能源、军事、战略安全、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充分交流与合作,把叶利钦时代建立的中俄友好关系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随着上个月(3月26日)俄罗斯“中国年”的开幕,中俄在经贸、文化、科技、传媒、地方交往等领域的民间交往也将得到极大加强,两国关系将向着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叶利钦作为一个有广泛争议的人物已经永载史册,他曾努力推动的中俄友好关系还在不断发展。今后两国交往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但适当维护本国利益的行为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而且相信双方都能认识到合作才是长远利益之本。2008年俄罗斯又要进行新一轮总统大选,旧的强人已经逝去,新的精英承前启后,无论由谁当选,我们都希望俄罗斯这个中国的重要邻国能够发展得更稳,中俄关系的明天会更好。(刘晓亮)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