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及苏联电影

来源: 日期:2008-12-05

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有电影艺术  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

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形象政论”,即新闻记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劳动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革命前的老导演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生活的新影片。青年导演在影片构图、剪辑手法、情节安排、演员技巧方面进行了探索,探索较有成效的是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弗·伊·普多夫金(18931953)和亚·彼·杜甫仁科(18941956)等。

1925年爱森斯坦导演了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以英雄主义的激情歌颂了1905年革命。影片采用的蒙太奇剪辑手法是电影史上的首创,它使影片成为当时世界公认的杰出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二十年代后半斯出现的优秀苏联影片有普多夫金           根据高尔基的同名小说导演的《母亲》,杜甫仁科导演的《土地》等。

三十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转折点。它使电影艺术同文学和戏剧接近起来,使这个年轻的艺术部门有可能借鉴姊妹艺术的创作经验。这时,苏联一批作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作曲家开始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开始银幕生活,扩大了电影从业人员队伍,加强了电影艺术的创作力量。二十年代的革新主要在剪辑、节奏和群众场面方面,三十年代电影工作者的注意力则转向安排生动的剧情,创造丰满的人物性格以及运用语言、音乐、歌唱、音响等表现手段万面。苏联第一批有声电影中较好的有符·马·艾尔拇列尔(18981967)和谢·约·尤特凯维奇(1904)合作导演的《迎展计划》以及首次搬上银幕的古典戏剧名著《大雷雨》等。

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了根据富尔曼诺夫小说改编的影片《夏伯阳》。鲍·巴保奇金在影片里成功地塑造了国内战争时期传奇式的英雄夏伯阳的形象。由于主人公形象真实而质朴,影片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继《夏伯阳》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较好的革命历史影片,有由格·米·科静采夫(19051973)和特拉乌别尔格合作导演,由契尔柯夫扮演工人布尔什维克形象的马克辛三部曲,还有《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可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形象连续出现在银幕上,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这样的影片有米·伊·罗姆(19011971)导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带枪的人》。扮演列宁的主要演员有鲍·瓦·史楚金(18941939)和马·马·施特拉马赫(19001974)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多样化。有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描写历史活动家的大型史诗影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等,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题材的著名影片,如反映农村建设、描写妇女干部的《政府委员》和表现先进矿工事迹的《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些动画片、喜剧片、纪录片和科普片。

卫国战争期间电影的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同法西斯斗争。在战争年代小型片居多,它们反映生活及时,激情浓重,鼓舞性强。四年间摄制了489部新闻纪录片,67部小型片,34部大型片。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姬》等。文献纪录电影是战争年代的创造。它纪录了从法西斯入侵到他们彻底失败期间的许多重大事件,是具体而真实的编年史。这类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苏联影片大多歌颂战时的人民英雄,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警告新的战争贩子,表达胜利后人们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类影片有《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

战后苏联电影中传记片占有一定的比例。杜甫仁科导演、别洛夫主演的《米丘林》,格·利·罗沙里(1899)导演的《巴甫洛夫》和《穆索尔斯基》,萨夫钦科导演、布奇马主演的《塔拉斯·谢甫琴科》等较为着各。

战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色彩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影技术方面取得进展,于1955年拍出了第二批苏联宽银幕声画立体影片。

五十年代中斯以来,苏联拍摄了不少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艺术倾向几经变化。五十年代着重表现下级官兵的战壕生活和战争中人们的悲剧性命运,或表现前后方普通苏联人的道德和心理,如丘赫拉依导演的《士兵之歌》,谢·弗·邦达尔丘克(1920)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等;六十年代以后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的英雄行为,并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平凡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揭示主题,著名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热的雪》等。七十年代奥泽罗夫导演的五集史诗片《解放》是另一类,它从苏、德两军统帅部写到普通战士,从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没,从全景角度表现战争,是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性故事片。

表现当代生活的苏联影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道德题材的著名影斤有《湖畔》、《热爱人》、《红毒》、《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生产题材的著名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苏联几代电影工作者都注意将国内外古今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近二十多年中搬上苏联银幕的文学名著优秀影片有科静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奥赛罗》、罗沙里导演的《苦难的历程》、邦达尔丘克导演的《战争与和平》、谢·阿·格拉西莫夫(1906)导演的《静静的顿河》、扎希尔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亚·培利耶夫(19011968)导演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库利让诺夫导演的《罪 与罚》等。

苏联现有电影从业人员30万人,电影制片厂39个,其中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19个。1979年一年全苏摄制的大型艺术片有150部。

苏联设有国家电影委员会,负责领导电影事业。1965年成立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联合组织,1980年有会员6000多名。苏联从1958年起以举办全苏电影节的形式展映所有制片厂的影片。

苏联电影从《战舰波将金》开始登上国际影坛。三十年代以后苏联经常参加嘎纳、卡罗维伐里、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有一些影片获奖。从五十年代未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部影片。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