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细亚阴霾:俄土为何缠斗500年?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日期:2016-11-10

克里米亚战争一直是俄土之间的心结之一。

  作者:萧西之水

  拜占庭帝国,留下了什么?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

   大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身披甲胄,头缠白巾,面对面前那座美丽的城市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想要君士坦丁堡!”

   自从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君士坦丁堡已经不是第一次落于敌手,然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将士相继冲入城池,持续了1100余年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走向灭亡,曾经的东正教圣城不可逆转地开始了伊斯兰化,这个伊斯兰世界最后的欧亚大帝国踏上了上升征程。

   1472年11月22日,莫斯科。

   金碧辉煌的圣母安息教堂里,一场盛大的婚礼正在举办。

   站在新郎位置的,正是这片土地的统治者、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而穿着新娘礼服款款而来的女子,叫作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她也正是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

   一去一来,拜占庭帝国的余威,就留在了新生的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励精图治,脱离并击溃了蒙古人留下的金帐汗国。而在1497年,这位大公颁布新法典,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刻在了玉玺上,正式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身份出现在欧陆舞台;1547年,孙子伊凡四世干脆使用古罗马皇帝“凯撒”(Caesar)之名自称,转为俄语之后就成了“沙皇”(Tsar)。

   在整个俄罗斯沙皇国(1547~1721年)期间,东正教莫斯科大牧首宣布俄罗斯为继罗马、拜占庭两大帝国之后的“第三罗马”,俄罗斯也从一个单一公国,升格为接纳更多民族、更多语言、更多领地的联盟。事实上,如今的俄罗斯依旧施行联邦制,也依旧以双头鹰为国家象征。

   俄罗斯逐渐强大,对商业的渴求也不免觊觎起最近的两片水域——西北边波罗的海,掌握在全盛期的瑞典王国手中;南部黑海,掌握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手中。

   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山脉、克里米亚半岛,这些如今仍然处于地缘政治边境的地名,当年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1569年,伊凡四世尚在攻击金帐汗国残部,便与奥斯曼帝国的远征军在里海附近打了一仗,战役规模虽然只在10万人级别,却悄悄开启了俄罗斯与土耳其长达数百年的捉对厮杀。

  新生

   作为新生势力,俄罗斯初期战略主要是向第聂伯河流域进发。1648年,俄罗斯与臣服于波兰立陶宛联盟的乌克兰结为同盟,很快宣布合并。此举引发俄罗斯与波兰之间长达13年的大战,也使得奥斯曼军队进入第聂伯河流域:1676~1681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展开了第一次正式碰撞,俄乌联军取得胜利,《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左岸乌克兰(东乌克兰腹地)为俄国领土,双方以第聂伯河为国界。

   而让俄罗斯与乌克兰合并,俄罗斯势力肯定会沿着第聂伯河流入黑海,奥斯曼帝国 “以黑海为内湖”的现状就受到了很大威胁。东正教中心俄罗斯与伊斯兰教中心土耳其围绕黑海展开正面冲突,似乎给后世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做了最好的注脚。

   但俄罗斯只是新兴势力,奥斯曼才是庞然大物,于是1686年,俄罗斯与奥地利、波兰立陶宛联盟、威尼斯三国结为同盟,共同进攻黑海奥斯曼领土。与此同时,后来名声大噪的彼得大帝在1689年废黜了摄政姐姐索菲娅公主(金庸《鹿鼎记》里有她的戏说),独揽大权。彼得大帝军事行动雷厉风行,俄罗斯在1696年拿下亚速海控制权,随后在亚速地区修建堡垒。虽然只是一个很狭小的海域,但俄罗斯终于获得了黑海出海口。

   因为想继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彼得大帝在1697年亲率外交团前往欧陆各国寻求支援,然而走了一圈,法国却不愿打破与奥斯曼帝国的盟友关系,奥地利与波兰也想尽快结束战事,只得不了了之。

   不过巡游欧洲的旅程并没有就此结束。彼得大帝不仅与英国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见面,更在荷兰一家船厂实习了一阵子。丰富的考察经验让彼得大帝下决心对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军事装备、风俗文化进行全方位改革,并将战略目标转移到了西北部的波罗的海。

   但瑞典战争却并不一帆风顺:1700年10月,俄军惨败于瑞军,幸亏瑞典很快将矛头指向了影响更大的波兰立陶宛联盟,才让俄罗斯重获生机;1703年开始,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修建圣彼得堡,抵抗住了瑞典一波又一波的袭击;1707年,瑞典击败波兰以后重新从欧洲大陆向东进攻乌克兰,局势危机。

   关键时刻,彼得大帝在1709年6月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大败瑞军,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领残部前往奥斯曼帝国避难,这使得俄土战争又一次爆发。但俄国军队已被多线作战搞得精疲力尽,彼得大帝虽然御驾亲征,却也败于奥斯曼之手。最终在1711年,俄土签订《普鲁特和约》,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海控制权。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俄土再未交战。

  黑色之海,牵动地缘

   进入18世纪,欧陆各国进入了 “开明专制”时期,封建领主制开始崩溃,各国纷纷强化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体现在欧陆政治层面,便是大国政治代替城邦政治,政治局势变得愈发复杂,也促使俄土矛盾也不再仅限于双边。

   彼得大帝在位最后几年,俄罗斯与波斯萨菲王朝作战(1722~1723年),夺取了南北高加索与波斯北部领土,但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也占领了波斯西部,地盘相邻。虽然双方在1724年达成了瓜分协议,但这件事无疑又给黑海地缘竞争添油加炭。

   1730年代,波斯与土耳其再度交锋,俄罗斯则将已经夺取的部分领土又送还给波斯;1733年,波兰立陶宛联盟的王位继承战争打响,俄罗斯也站在土耳其盟友法国的反面;1735年5月,在土耳其与波斯结束战争之后,俄土第四次战争爆发,俄军占领了黑海地区最为关键的克里米亚半岛与亚速要塞。不过由于国际局势,俄军又被迫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1768年9月,奥斯曼帝国与波兰建立联盟,并在法国与奥地利的支持下对俄罗斯发起进攻。虽然土耳其一开始占据上风,但进入发展滞胀期的奥斯曼帝国难以为大军提供长期财政支撑,俄罗斯又成功煽动起希腊人、阿拉伯人在后方暴动,俄罗斯轻松地在1771年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并将触角伸向巴尔干。1774年7月,俄土签订《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宣布克里米亚半岛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并打通了从亚速海到黑海的通道。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